敦煌本《长安词》云:“汉家法用令章新,四方取则玉华吟。”又云:“愿身死作中华鬼,来生得见五台山。”这两句歌词表 达了异邦僧侣对五台山的景仰,同时反映了 “玉华吟”在他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。
“玉华”原是长安的一座宫殿的名称。 贞观十九年(645)玄奘大师取经归国,唐太宗安置他在长安弘福寺译经。显庆四年(659)冬天,唐高宗又准他由西明寺迁至玉华宫译经。玄奘在玉华宫住了四年多,译出《大般若经》六百卷,并圆寂于此。后来,玉华宗便成为玄奘所创的法相宗的代名。“玉华吟”的涵义,即指法相宗的“法用令章”,亦即它的经呗之法。
严格说来,法相宗是由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大师共同创立的佛教宗派。玄奘大师死后,窥基大师由玉华宫回到慈恩寺,世称“慈恩大师”,故法相宗又称“慈恩宗”。法相宗认为万物 (“法相”)都是“内识”这一本体的变现,主张通过分析法相而表达“唯识真性”, 故它又称“法相唯识宗”或“唯识宗”。法相宗的代表著作是《成唯识论》十卷,这是窥基根据玄奘所得的文献,揉合印度瑜伽行派著名十师对于世亲《唯识三十论》的注释,编译成功的。窥基大师并撰作了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和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》,对之加以发挥。后二书载在《大正藏》西三册,论述到了若干音乐问题:
又前破明论声计,今破彼声外之常声,故云余声。亦非常声体。 ......彼所计声性与声别,声性即是所发音响声之体,故今总言非常声体。(《成唯识论述记》卷一)
玄奘大师像
又有男声、女声、非男非女声,更各有二十四,合总别有九十六声。男声八啭者:一、“婆婆那”……。女声八啭者:一、“婆婆那帝”……。非男非女声八 啭者:一、“婆婆多”……。(《成唯识论掌中枢要》卷二)
脚注“上”字等者依四声呼之,注 “返”者依翻字法读之,注“二合”者 两字连声读之,注“轻重”者随轻重声读之。(同上)
以上诸语不可尽解,但它们的大体内容却是明白的:第一段论述声音原理,第二段论述转读声法,第三段论述呗赞辞声符。在现存的敦煌讲经文、变文中遗有“古吟上下”、“平”、“侧”、“断”等音符近二十种,其性质,即与窥基大师所云“上”、“返”、“二合”等等相类。又前文所论华严宗声法,有八声八德之说,亦与窥基大师所云“男声八啭”、“女声八啭”等等相类。 由此可知:当法相宗或唯识宗建立起它的宗教理论的时候,它也建立了自己的音乐仪式;这音乐,主要是呗赞转读音乐。
窥基大师
窥基大师(632—682)俗姓尉迟,京兆长安人。贞观二十二年(648)起,随从玄奘大师受业,参加慈恩、西明、玉华等处的译场。玄奘大师卒后,他曾游历讲经,从事弘化。《古清凉传》说:中台“有连基石室二枚,方三丈余,高一丈五尺,东屋石文殊师利像一,高如人等。西屋有石弥勒坐像一,稍减东者。 其二屋内花幡供养之具,氆荐受用之资,莫不鲜焉。即慈恩寺沙门大乘基所致也。基即三藏法师玄奘之上足,以咸亨四年,与黑白五百人,往而修焉。”这里记述的就是窥基大师来五台山弘法的遗迹。窥基大师来五台山,既然带着五百僧俗,既然造了连基叠石二室,便含有让法相宗在五台山长存久远之意。敦煌《长安词》把“玉华吟”同“五台山”联系在一起,可知其缘故在于:五台山不仅有法相宗的正统学说,而且有法相宗的歌吟典范。
元和十五年(820),日本国供奉翻译大德灵仙来到五台山,在金阁寺、大历灵境寺等处居住了五年以上,并寂于五台。灵仙三藏是日本南京兴福寺法相宗的僧人,来中国后,曾在长安参与译经,但他的最后目标却是五台山(《宗史》四九一:“白璧天皇二十四年遣二僧灵仙、行贺入唐,礼五台山学佛法”)。这件事也可说明:五台山确有“玉华吟”的正宗。(文:《五台山研究》王梓盾 )
|